相關人物
王明(1904~1974)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領導人。原名陳紹禹。安徽金寨人。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同年秋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,得到校長米夫的賞識。在米夫的支持下,他逐步成為教條主義宗派的首腦人物,1929~1930年間王明和其他一些教條主義者陸續從蘇聯回國。12月米夫以共產國際東方部部長身分來華。王明等人在米夫支持下迫使中共中央于 1931年1月召開六屆四中全會。王明在這次會議上被選為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,實際上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。同年10 月去蘇聯,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 、書記處候補書記。1931年到1934年間王明等人掌握了中共中央領導權,在政治上和軍事上推行教條主義、“左”傾冒險主義,使中國革命事業遭到嚴重危害。1935年1月遵義會議批評了這種錯誤,結束了他們在中共中央的統治。王明在1937年11月回國,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、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。主張對國民黨只要團結、不要斗爭,使他領導的地區革命事業又受到嚴重損失。1938年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撤銷長江局,免去他的書記職務。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他受到了嚴厲批評。1945年4月中共中央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作出了<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>。當時王明給全會寫信對決議表示“完全同意和擁護”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,任中央法律委員會主任、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、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職。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,但已去蘇聯就醫,從此拒不回國。60年代及70年代他寫了許多文章和小冊子,攻擊中國共產黨。1974年3月27日卒于莫斯科。
顧祝同(1893~1987)中國國民黨軍將領。字墨三。江蘇漣水人。1916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科。1922年任粵軍第二軍參謀。1924年黃埔軍校初創時任中校戰術教官兼管理部主任。次年東征中任教導第2團營長、第2團團副,后升任國民革命軍第3師參謀長、副師長。1926年北伐中任第一路軍第3師師長。次年9月任第九軍軍長。1930年2月蔣閻馮中原大戰時,任第十六路軍總指揮、洛陽行營主任。次年調任國民政府警衛軍軍長,年底任江蘇省政府主席。1933年參與對紅軍的第五次“圍剿”,任北路軍總司令。1935年任重慶行營主任兼貴州省政府主席。西安事變后,兼任西安行營主任。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開始后,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、司令長官,兼江蘇省政府主席。1941年1月,根據蔣介石的指示,在安徽涇縣策劃指揮了皖南事變。1945年5月,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?谷諔馉巹倮笕涡熘萁椌钢魅蔚嚷。1946年任陸軍總司令。1948年任國防部參謀總長。1949年4月,重任陸軍總司令,12月任“西南軍政長官”。1950年去臺灣,曾兼臺灣“國防部”代部長。1972年任“總統府”戰略顧問。1987年1月17日卒于臺灣。評論此次反"圍剿",持續1年之久,是我軍戰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軍事失敗,其根本原因是戰略指導上的失誤,中央蘇區軍民全力以赴,為保衛蘇區,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,付出了巨大代價,給予國民黨軍大量殺傷。但由于中共中央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和作戰原則,使這次反"圍剿"作戰始終處于被動,以致在紅軍遭到嚴重削弱、中央蘇區大部喪失的情況下,被迫進行戰略轉移,開始長征。 第五次反"圍剿"仍然是在敵我力量十分懸殊的條件下進行的一場軍事斗爭。然而,同前四次相比,卻結局相反,不但沒有打破敵人的進攻,反而節節失利,最終不得不放棄中央蘇區,被迫進行長征。中央蘇區第五次反"圍剿"作戰的失敗,首先是臨時中央領導者戰略指導上的失誤,他們推行軍事上的冒險主義,提出所謂"御敵于國門之外"的錯誤方針,放棄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,主張外線作戰,從而喪失了根據地作戰的天時、地利與人和,失去了紅軍在戰略上奪取主動權的先決條件。其次,在戰役指導上,"左"傾軍事領導者們,一改過去反"圍剿"作戰中的運動戰戰法,實行陣地戰,固守城鎮,消積防御,以堡壘對堡壘,以陣地對陣地,單純拼實力、拼消耗,其結果只能使紅軍陷于被動之中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實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戰爭中,中央蘇區根據地第五次反"圍剿"是消積防御的典型。